曾巩是一个在历史上相对低调的人物,尽管他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,但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,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生平与贡献。
南丰曾氏家族在宋代享有显赫声誉,自北宋初期始,曾巩的祖父曾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后,整个宋代,曾氏家族涌现出大量进士。经过细致统计,从太平兴国八年至宝裕元年共计271年间,曾氏家族中共有数十位成员考取进士资格,参与科举的秀才、荐辟者及朝廷官员人数超过百人,而更广泛的读书人和举业者则不计其数。
在众多家族成员中,曾致尧、曾巩、曾布与曾肇四人尤为突出,尤其是曾巩兄弟二人在北宋后期接连考中进士,入仕朝廷。曾布更是曾任宰相一职,曾巩以其文学才华享誉天下,使得南丰曾氏声名远播。曾巩出生于这样一个崇尚学问与品德的家族,其祖父曾致尧是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,也是南丰县自北宋以来首位进士,由此开启了曾氏家族的辉煌篇章。
曾致尧历任著作佐郎、两浙转运使、京西转运使等职,先后管理寿、泰、泉、苏、扬、鄂等州,官至尚书户部郎中,临终前被追赠为右谏议大夫、太师密国公。他一生刚正不阿,敢于直言时政,颇具胆识和气节。
展开剩余83%曾致尧在文学创作上同样造诣颇深,他的文章以言辞深刻隽永、擅长讽谕著称,留下著作如《仙尧羽翼》三十卷、《西睡要纪》十卷、《清边前要》五十卷、《广中台志》八十卷、《为臣要纪》三卷及《四声韵》五卷,合计一百七十八卷,均有刊行。虽然曾致尧去世早于曾巩出生,但其思想、文学风格及高尚品格对曾巩的成长影响深远。
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对他的成长同样功不可没。曾易占,字不疑,于天圣二年中进士,曾任太子中允、太常博士及泰州如皋县、信州玉山县知县等职。虽然官职不算显赫,但他刚直敢言,心系朝政,著有《时论》三十篇。他尤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,要求他们广泛阅读名著、结交名师贤士。为了拓宽曾巩的见识,他在任如皋时专门带曾巩随行求学,长达三年。
这段时间里,曾巩不仅学业大进,也深入了解基层百姓疾苦及为政之道。曾巩的伯父易简和叔父易持都是博学多才之人,易简才思敏捷,著有《唐臣事迹》二十卷和《两汉谏论》五十卷,易持精于诗文,任秘书省著作佐郎。曾巩自幼成长于这个书香门第,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着他,为其后来的文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天资聪慧,加上刻苦努力,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。
出生于学风浓厚的家庭,曾巩形成了儒雅谦逊的气质,早年便以出众的文采闻名。然而,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。童年和青年时期,凭借祖父留下的家业和父亲的小官俸禄,家庭尚算宽裕,他得以安心读书,为日后文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但自宋仁宗景祐三年,即曾巩18岁起,家境开始衰落。
那一年,曾巩与兄长曾哗一同赴京赶考。彼时,文风在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尹沫、梅尧臣等人的推动下发生转变,从以前讲求华丽辞藻向崇尚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转型,然而科举考试仍以诗赋为主。擅长古文的曾巩未能中榜。此外,父亲曾易占遭受诬陷被免官,家中失去俸禄,人口不断增加,积蓄渐尽,家道日渐衰落。
尤其是庆历七年,父亲去世后,曾巩肩负起抚养继母、弟妹的重任,他“性孝友,父亡,奉继母益至,抚四弟、九妹于困顿中,家务学业婚嫁均由其承担”,曾肇在其行状中描述:“初,光禄指曾巩父仕途不顺,归家无田地耕种,无屋可居。公时年少,忧心四方,亲手烹制粥食养家。光禄早逝,太夫人勤俭持家,教养四弟,使之得以官职,嫁娶九妹皆合时宜,家庭从困顿中振兴起来,实赖曾巩之力。”
生活的艰难未能消磨他的意志,幸赖知府帮助,曾巩得以与弟妹在南源庄耕作,维持生计。尽管承担繁重的田间劳作,他依旧刻苦攻读,希望通过读书找到解决当时经学荒废和国家内忧外患的良策,实现救国理想。
多年苦读终获回报。宋仁宗嘉祐二年,曾巩携弟曾布、曾牟、从弟曾阜及妹婿王无咎、王彦深六人一同赴京参加科举,全部中进士,一时传为佳话。随后,曾巩开启仕途,最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。嘉祐五年冬,在欧阳修举荐下,他被召入史馆编校书籍。
此后九年,曾巩专注于古籍整理、辑佚和校勘,撰写十余篇序言,提出不少富有见地的史学、文学及政治观点。这段经历使他接触到大量珍贵资料,极大拓展了视野和学识,培养了扎实的史学才能,为日后史学著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事业虽有成就,生活却屡遭打击。其八妹、二女、贤妻和弟弟曾宰相继病逝,令他精神备受摧残,但他仍坚守岗位,圆满完成职责。
神宗熙宁二年,年届五十一的曾巩自荐外放,先任越州通判,后历任齐、襄、洪、福、明、毫等州知州,清正廉洁,刚直不阿,严明法纪,兴修水利,救灾济民,所至之地皆有良好政绩。
元丰三年,六十二岁的曾巩由毫州调任沧州,呈《授沧州乞朝见状》请求入京,获准。入京后,他连奏多篇治国改革建议书,如《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》、《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》、《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》、《议经费札子》、《请减五路城堡札子》、《再议经费札子》等,深受神宗器重。
尤其是关于理财的札子,主张节俭为理财关键,神宗赞曰:“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,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。”因此,曾巩被留京任史馆修撰、管勾编修院判及太常寺兼礼仪事。元丰四年七月,神宗特命其合并《三朝国史》和《两朝国史》为《五朝国史》,此举在史学史上独树一帜。然而九个月后,因种种原因,神宗取消修史计划。
同年四月,会正官名时,曾巩被任命中书舍人,赐三品服。官制更新,数十人被选拔入职,作为起草诏令、签署六部文书的中书舍人,曾巩投身繁忙工作,数月间撰写诏令二百余篇,文辞简约而义理周全,被评价“有三代之风”,皇帝多次赞其典雅。
同年九月,母亲去世,曾巩与弟弟们携母丧归乡。已因劳累积病的他,遭遇丧母之痛,健康迅速恶化。元丰六年四月,曾巩病逝于江宁府(今南京),享年六十五岁。
回望曾巩一生,历尽艰辛与磨难。家境贫寒,挑起养家重担,满腹才华却屡遭科举挫折,直到近四十岁才得进士资格。怀揣报国理想却屡遭冷遇,仕途坎坷,壮年外任,白发归朝,恪守儒道至孝,经历嫉恨与亲人离世的双重苦难。他一生最大的荣耀莫过于神宗委以撰修五朝国史重任,虽最终未竟全功。
尽管坎坷,曾巩生前享有盛名,身后更被尊崇。他虽在政治上无太大作为,但在政治失意时,他于文学与史学领域大展宏图。作为文学巨匠,他的名声跨越古今,虽偶有异议,但总体而言,曾巩的盛名是不争的事实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